入春以来,受苏州整体气温偏高的影响,以“形美、色艳、味醇、香浓”著称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于13日正式开采并上市,较往年提前一周。目前,来自苏北、皖北的8万采茶工已经到位。苏州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今年洞庭山碧螺春的价格稳中略升,最好的特一级茶叶售价为3800-4500元一斤。
茶农种茶基本不用农药
与全国其他十大名茶相比,洞庭山碧螺春有着它独特的魅力。他有着康熙赐名的帝王传说,独具茶香果味,“先冲水再放茶叶”的沏泡方法也是独一无二。沏茶时,在杯中先注入1/3高的沸水,稍待片刻,在水温临近80-85℃时加入茶叶,“沉于杯底而不浮,唯碧螺春茶能之”。
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舌尖上的安全的当下,不禁要问“碧螺春的茶香果味从何而来”?种植时会不会喷农药?记者前往东山镇茶园一探究竟,发现碧螺春的种植已形成了立体开发模式,茶果间作,生态茶园成为这个模式的两大特点。茶园内,茶树和枇杷、杨梅等果树交错种植,茶树、果树枝桠相连,根脉相通,茶吸果香,陶冶出碧螺春茶香果味的天然品质。
刘龙俊告诉记者,对茶树生长影响最大的有两种害虫:一种叫小绿叶蝉,专门钻进茎里,吸取茎汁;另一种是黑刺粉虱,喜欢啃食叶片,一旦啃过,茶叶上就留下黑色霉点。这些害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,一年可以产生六七代,即使短暂的喷洒农药也解决不了长期问题,采用生态防治反而会取得更好效果。现在生物防治成为对付虫害的主要手段。目前,洞庭山上广泛养殖生态草鸡,草鸡在生长中既可以除草,也可以清除害虫,鸡粪还是天然肥,一举多得。吴中区严禁30度以上的山坡开荒种茶,保护原有灌木。由于灌木丛为蜘蛛、飞鸟这些茶园害虫的天敌提供了栖息地,保护这些栖息地,就可以维持天敌对茶园害虫的生态控制能力。30度以上的山坡不种茶,看似减少了茶农收入,实质为碧螺春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。
每年5月下旬至6月是虫害高发时段,此时,茶农还会利用害虫的生理机能,用粘板引诱害虫“上钩”,实现物理防治。粘小绿叶蝉的是“绿”板,粘黑刺粉虱的是“黄”板。一亩地摆着22块“黄绿”板,害虫的密度就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。“生物防治再加上物理防治,现在在虫害高发时节都不用打农药。”刘龙俊说,“碧螺春一般3月下旬到4月份采摘,这期间也不会有虫害,也不需要打农药。”
8斤6两毛鲜叶才炒出1斤碧螺春
由于技术进步,部分名茶在制作过程中慢慢加入了机械的元素,而洞庭山碧螺春依旧保持着全手工制作传统:采摘、拣剔、摊放、高温杀青、揉捻整形、搓团显毫、文火干燥,经过这前后七道基本工序,始成碧螺春。
这每一步又都有着独到讲究。采摘要在露水晒干之前结束,采下的毛鲜叶要求新鲜有活力,拣剔时需要精拣,只取一叶嫩芽,嫩芽要长短整齐、均匀一致,基本上每斤成茶要有7万个嫩芽。而碧螺春“干而不焦、脆而不碎、青而不腥、细而不断”的独特品质更在于特殊的炒制工艺。吴侬碧螺春茶叶合作社董事长宋甫林告诉记者,炒茶是用双手炒,秘诀在于“手不离茶,茶不离锅,揉中带炒,炒揉结合,连续操作,起锅即成”。杀青、揉捻、搓团、干燥这四个阶段,锅温随着工序递进而递减。一台炒锅由两个人负责,一人炒,另一人加柴调控锅温,这需要两人有着充分默契,一般炒茶师傅都是“夫妻档”联合操作。由于杀青时的锅温要超过150℃,即使带上手套,“一天炒18锅就不错了。”宋甫林给记者算了下,“先在生鲜叶中挑嫩芽,1斤3两嫩芽装一锅,一锅炒出3两3成茶。基本要8斤6两毛鲜叶才能炒出1斤碧螺春。”
特一茶净成本达2500元/斤
47岁的黄祥荣从安徽符离镇赶来,负责在毛鲜叶里拣剔嫩芽。“我是第一年来,每天就把外面的老叶剥掉,取出里面的一颗新芽即可,现在拣出的都是最好的特一级茶。”不过新手终究是新手,她每天只能拣出两斤多嫩芽,她工资按件计算,捡一斤嫩芽25元,而有些熟练工每天可以拣出5-6斤,“要做一个月,我要努力赶上她们。”
“最近几年,人力成本越来越高,去年拣茶工人人均每天挣80元,今年就涨到了100元。毛鲜叶200元一斤,还有炒制成本、烘干成本……特一茶净成本达到2500元/斤,一斤特一茶售价3200元,扣掉销售成本,我们也赚不了几个钱。”宋甫林觉得,洞庭山碧螺春的价格并不是虚高。
据悉,碧螺春大致分为特一级、特二级、一级、二级、三级五个等级。在清明节前采摘炒制的茶叶,口感最好,卖得也最贵。“如果不是明前茶,售价只有几百元一斤。”宋甫林说,“有的茶客反而嫌明前茶口味太淡,市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购。”据他介绍,“国八条”出来后,今年碧螺春的包装也“简朴”起来,推出了1两、2两小包装的碧螺春,让更多爱茶的普通消费者尝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