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摘下的茶青,往电子秤上一放,刚好两斤,共80元,付完钱立马把茶青倒入大箩篼。几分钟内,盛长华就完成了一笔茶青交易。
从清明前到现在,盛长华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。每天下午6点,盛长华提前就出现在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的茶青交易市场。在当地,这样的“职业”唤作“打青哥”。
40多岁的盛长华以前是一个地道农民,自从2003年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建成以后,盛长华就成了一个茶商,他把从市场收购来的茶青转卖给茶叶加工企业,从中赚取中间利润。问到一年能赚多少钱,盛长华笑而不答,一旁的几个小老板告诉我们,像盛长华这样的“打青哥”一年的收入应在10万元以上。
摘下来的鲜嫩茶青,10多个小时内就必须加工,时间就意味着金钱。为此,湄潭县鼓励各个乡镇修建茶青市场,现在按每5000亩茶园面积一个茶青市场的规划,全县已建成32个。白天采摘的茶青,最快的在半小时内就能进入市场。现在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,在春茶上市高峰时,日交易可达5万斤左右,已成为遵义市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。
茶青交易市场的建立,充分利用市场隐形之手,合理配置茶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,懂技术的在田间负责育苗、管理,懂加工的就在车间;懂营销的就到处跑,还有专门从事采摘的。
芸香茶业公司的老总刘声彦算是市场里的“高级打青哥”,他是重庆来的“上门女婿”,尽管他的公司在核桃坝拥有大片基地,有自己的品牌,但春茶上市时节还是经常光顾各处茶青市场,一来扩大生产量,二来也可以挑选优质原料。他形象地把金花村市场比喻为湄潭茶的“沪深股市”,在湄潭,金花村的交易行情就是其他市场的“晴雨表”。
现在湄潭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40万余亩。在采摘季节,由于人手不够,邻近的石阡、道真、凤冈、余庆等县的农民也蜂拥来到湄潭。“我还为他们提供吃住,每天他们至少净得100元以上,摘得快的可达200元一天,比在外地打工强。”80后的阳春白雪公司老总王静告诉记者:据不完全统计,外来专们从事茶青采摘的人员有好几万人。
每年冬末春初,是农村最闲的时间,也是农民最缺钱的时候,农村常把这个时间段叫做“青黄不接”。而在湄潭,却是大把大把赚钱的黄金时段。清明前,在自家茶园摘上一两斤“明前茶”,到茶青交易市场立即可换来四五张百元大钞。
作为全国、全省闻名的茶乡,湄潭县50万人中有近30万人在从事茶产业工作。茶叶,让这个“高原小江南”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庶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