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国外求购 世界品牌 低农残茶叶
茶叶资讯 商务服务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123知道 会员中心
徽茶现市场短板 做强安徽茶产业该何处入手?
2013-05-15        来源:>西湖龙井资讯平台

    安徽省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位次的不断下滑,暴露了徽茶市场营销能力弱、市场开拓不足的短板,限制了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——做强茶产业,何处入手?

    “老三”变“老七”茶叶大省遭遇位次后移危机

    清明之后,很多人的茶杯里换了新茶。尝新,是这个季节很多人的嗜好。对盛产绿茶的安徽而言,春季自然也是观察茶市,探究茶产业发展的时节。

    5月7日,合肥市芜湖路一家茶叶店里,坐满了品茶购买的客人。“感觉今年茶叶价格比往年便宜些,茶叶品质也不错。”捧着一杯刚刚沏好的茶,一位顾客告诉记者。

    此前,4月初,黄山市遭遇罕见的霜冻灾害,全市近40%的茶园不同程度受灾,直接经济损失达2.4亿元。以往,这样的消息往往带来茶价飙升,而今年却未引起茶市的波动。安徽省农委特产处有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茶市整体平稳,价格与往年相当。

    茶价平稳,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全省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相对往年有增加。然而,不久前省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,安徽茶叶产量和茶园面积在全国的比重双双逐年下降,位次后移,茶叶大省的地位遭遇挑战。

    专家介绍,1990年,安徽省茶园面积178万亩,占全国11%以上,居全国第三。 2010年虽突破200万亩,但占全国比重下降为6.8%。到2012年,达到224.5万亩,占全国的6.6%,降为全国第七位。“茶叶大省的地位有所动摇。”安徽省统计局的报告这样写道。

    与之对应的,是产量的滑坡。1987年,安徽省茶叶产量占全国超过10%,2012年产量9.5万吨,在全国的占比下降为5.3%,位次也退居第七。2012年产量比2000年增长1.1倍,平均每年增长6.4%,比全国水平低2个百分点,同期福建为8.1%,云南为10.8%。

    “在努力建设茶叶强省的道路上,我们步履蹒跚,不经意间,茶叶大省的地位不稳当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焦虑地表示。

    品牌弱营销差“小市场”无法带动“大生产”

   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,赋予安徽数一数二的茶叶资源。主流舆论中的中国十大名茶,安徽占据4席,更不要说数百种品质优良的地方茶叶品类,茶产业也因此成为不少地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。但传统产茶大省为何茶园面积和产量却增长缓慢?

    “长期投入不足,造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,茶园建设缓慢。”专家分析,这也导致茶叶单产水平低。 2012年安徽省茶叶亩产42.5公斤,低于全国的52.3公斤。然而,在业内人士看来,茶园面积和产量增长慢只是表面现象,深层次的原因是茶产业发展不足,市场开拓滞后,导致徽茶“不热卖”,没有扩大种植的内生需要。

    六安瓜片,因贾母一句“我不吃六安茶”而广为人知。4月底,记者来到这种独特片茶的产地六安。在徽六公司位于金寨县独山镇的综合体,记者看到,200米长的生产线,这边送进鲜叶,那边“吐”出成品茶,这样的生产线,一天就可以生产16000斤成品茶,却只需要4个工人操作。

    “扩大茶园面积,增加产量并不难,难在市场培育不容易。”徽六公司营销总监唐晨介绍。市场就那么大,产量大价格会下跌很快,效益未必增长很多。

    在六安市独山镇南焦湾村磨剑冲,茶农匡大国告诉记者,实际鲜叶的采摘量只有可采摘量的70%至80%。“现在人工费用太高,到茶季的后期价格过低,采摘就不划算了。”匡大国说,前些年他只种了2亩多茶叶。随着加入合作社,与龙头企业合作,收购价上涨,近年来他把茶园扩大到8亩。

    专家指出,从根本上说,茶农种植多少茶,采摘多少茶叶,生产何种茶,取决于经济效益。市场需求强烈,带动效益提高,茶农自然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更多茶园。数据显示,2011年安徽省茶叶亩均产值仅1623元,低于全国的2348元。这影响了茶农管理积极性,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不利,事实上,安徽省在培育茶叶种植主体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。各地普遍建立合作社带动茶农合作,徽六也已着手建设自己的万亩茶叶基地,以确保质量可追溯的生产体系。但市场开拓的滞后,让这种优势无法显现。

    提高产量的捷径是做夏秋茶,产量可以迅速翻倍。但夏秋茶质量较差,本地无生产习惯,更重要的是,安徽省缺乏夏秋茶的知名品牌,无市场,即使生产了也难以卖上价格,效益低,茶农无生产意愿。“说到底,还是市场和品牌的问题。”专家强调。

    唐晨介绍,近年来有些省份片面强调快速增加茶园面积,却忽视了市场开发,导致茶叶滞销,很多本省茶园成为其他地区茶叶品牌的贴牌产地,茶农利益受损,值得安徽省汲取教训。
“名茶林立”反受其乱确定“主打”方能牵住“牛鼻子”

    当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,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依托市场的开拓,这需要依靠品牌,主体是龙头企业。

    记者了解到,今年六安市组织本地名优茶进京推荐,打出了“6朵金花”的口号。“除了六安瓜片,其他的都是局限于本地的品牌,很少有人知道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这种推荐不如不搞,消费者根本记不住。

    六安尚且如此,全省更不必说。目前全省注册的茶叶商标1000多个,茶叶商标注册超过400个,按2012年茶叶产量计算,每个商标下面只有96吨。“打响徽茶的牌子,首先要整合资源。”安徽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曾胜春分析,让全国的消费者知道安徽出什么好茶,首先自己要内部“商议”好,集中对外宣传,像云南主打普洱,福建主推铁观音。

    名茶林立固然是好事,但整合不到位,就会反受其乱。事实上,安徽省茶企深受品类混乱之苦。“我要到河南推荐六安瓜片,先要教育消费者认可瓜片,然后再树立徽六品牌,难度可想而知。”唐晨说,而云南和福建政府集中大量资源,做普洱和铁观音的推介,全国人民都知道,企业只需要做自己企业品牌就可以了。

    专家建议,政府有关部门急需确定茶叶发展的“主打歌”。例如,在芽茶领域主打黄山毛峰,制定统一标准,特许使用;在片茶上主打六安瓜片;在红茶上主打祁门红茶。“如果将这三种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理标志,做大做强,安徽茶产业的强盛指日可待。”专家强调。

    品牌和品类的做大,必须培育龙头企业。曾胜春强调,打造徽茶品牌,关键要培育经营主体,壮大龙头企业,提升其营销能力和品牌意识,“品牌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只有企业强大了,才有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品牌运作”。
 

分享到:
相关文章